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02篇
  免费   1630篇
  国内免费   1767篇
林业   1345篇
农学   1001篇
基础科学   1151篇
  2337篇
综合类   9614篇
农作物   1407篇
水产渔业   985篇
畜牧兽医   3789篇
园艺   1358篇
植物保护   1012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444篇
  2022年   1000篇
  2021年   1012篇
  2020年   894篇
  2019年   827篇
  2018年   651篇
  2017年   1028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1077篇
  2014年   1005篇
  2013年   1365篇
  2012年   1742篇
  2011年   1844篇
  2010年   1771篇
  2009年   1553篇
  2008年   1512篇
  2007年   1377篇
  2006年   1103篇
  2005年   911篇
  2004年   571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323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为探明安徽省直播冬油菜种植中适宜的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和施氮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尿素不同用量及等氮量尿素和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氮肥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成株率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180)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CRU180)在生育中后期能有效提高直播冬油菜密度。施氮量24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处理(N240)角壳和茎秆氮素累积量分配比例增加,籽粒分配比例减少,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籽粒产量不增反降,较CRU180和N180分别降低2.87%和9.67%。各施氮处理中,N180处理产量最高,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增产7.53%~82.15%。施氮量180 kg N·hm-2条件下,相比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U180),CRU180和N180显著增产8.53%和16.69%,籽粒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8.80%和16.02%,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11.68%和14.30%,氮素农学效率显著增加12.53%和24.46%,氮素生理效率增加0.74%和9.13%,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8.59%和16.76%。综合本试验直播冬油菜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来看,合理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品种可以有效增加直播冬油菜的成株率和氮素累积量,进而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安徽省直播冬油菜施氮量180 kg N·hm-2,尿素分次施用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均能达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双向提升。考虑到直播冬油菜轻简化发展大趋势,建议采用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  相似文献   
72.
为探究紫花苜蓿对蜀葵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作用,采取了紫花苜蓿根际及距离根际20、40、60 cm处表层5~10 cm的土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土壤浸提液(分别表示为R、D20、D40、D60)中5种有机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采用生物检测方法分析测定了土壤浸提液对蜀葵种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紫花苜蓿与蜀葵间作条件下蜀葵叶绿素、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及生物量等生理生态学指标。结果表明: 5种有机酸在紫花苜蓿根际的含量最高,随着与根际距离的增加有机酸含量逐渐减少;R处理下,蜀葵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比对照(蒸馏水)分别降低6.23%和31.32%,根长和苗长则与对照相比分别显著减少了56.11%和48.94%。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蜀葵间作对蜀葵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与单种时相比分别减少8.01%和23.99%;间作使蜀葵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对蜀葵有明显的化感作用,种植时不宜过密,应至少保持间距60 cm。  相似文献   
73.
土壤重金属钝化效果评估——基于大田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野外大田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Calcium-magnesia phosphate fertilizer)、麦饭石(Medical stone)、氧化铁吸附剂(Ferric oxide adsorbent)、氧化铝复合材料(Alumina composite)、植物型有机肥(Plant-based organic fertilizer)、牛粪(Cow dung)、骨炭(Bone char)对某地重金属污染农田的钝化修复效果,并利用动态加权评估方法评估了这几种钝化材料的综合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材料对土壤pH影响均较小,钙镁磷肥、麦饭石微量提高了土壤pH,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0.68和0.74个单位;施加植物型有机肥、牛粪和骨炭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3.19、2.64 g·kg~(-1)和1.17 g·kg~(-1)(10.04%、8.31%和3.68%)。几种材料在0.6%的投加量下,除植物型有机肥外均有较好钝化效果,土壤有效态镉降低18%以上,且显著减少糙米中镉蓄积量(0.062~0.087mg·kg~(-1)),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为综合评估几种材料的效果及适用性,以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糙米镉含量、修复成本和产量为指标构建动态加权函数综合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钙镁磷肥的综合修复效果最好,其次为骨炭和植物型有机肥。  相似文献   
74.
长期秸秆还田和地下水位对土壤镉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2个地下水位(高水位-20 cm和低水位-80 cm)下3种施肥方式(高量秸秆还田HS、常量秸秆还田MS、化肥CF)对水稻土镉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位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HS和MS处理分别较CF处理提高21.8%、59.9%和9.8%、49.2%。低水位条件下,HS处理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高于CF处理,较CF处理分别提高11.2%和31.6%; MS处理土壤总镉及有效态镉含量低于CF处理,较CF处理分别下降8.8%和14.3%。2012年,在保证原定位试验有足够重复的前提下,变更高水位条件下的部分试验处理。当HS处理变更为CF处理5 a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较变更前下降2.5%和5.7%;CF处理变更为MS处理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分别较变更前增加16.5%和58.9%。相同施肥处理,高水位土壤总镉含量高于低水位土壤。在MS处理下,高水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也高于低水位土壤,而在HS和CF处理下,低水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高于高水位土壤。土壤镉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镉与土壤有机质、络合态铁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镉与土壤pH、游离氧化铁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施肥方式和地下水位是通过改变土壤的基本性质影响土壤镉的积累及其有效形态。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探讨出一种成本低、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填料负载铁膜方法,通过室内小试比较了石灰石砂砾、普通河沙砂砾2种材料,以及FeCl_3溶液、FeSO_4溶液、Fe(OH)_3胶体溶液3种含铁溶液,并比较了不同的工艺条件,包括4种加液方式:载体浸泡在溶液中不捞出、浸泡2 h后捞出、浸泡1 min后立即捞出和喷淋,3种干燥方式:105℃烘干、太阳晒干和室内自然晾干;同时构建了铁膜石灰石砂砾小型人工湿地,考察了其实际运行效果。试验优选出的负载铁膜方法为:石灰石砂砾浸泡在浓度为1.5 mol·L~(-1)的FeSO_4溶液中,使石灰石砂砾与溶液充分接触1 min后捞出,再将捞出后的石灰石砂砾室内通风自然晾干。铁膜石灰石砂砾对生活污水总磷的静态吸附去除率从普通石灰石砂砾的22.7%提高到80.6%;将其应用于小型人工湿地,总磷去除率比普通石灰石砂砾湿地提高了10%~15%。  相似文献   
76.
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77.
利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土壤钾素含量、水稻产量和钾素累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秸秆还田后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配方施肥(K10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钾肥减量10%(K9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钾肥减量20%(K8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钾肥减量30%(K7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不施钾肥(K0)。采集3年水稻不同生育期植株和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钾素动态变化和水稻钾素吸收富集规律,并统计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3年试验结果表明,与K100%相比,K90%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3%和6.38%,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平均提高1.55%和5.13%,水稻平均增产2.19%;K80%和K70%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减少12.58%~15.31%和4.26%~10.64%,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平均减少了7.49%~13.62%,水稻净累积量平均增加了0.48%~1.78%,K80%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32%,而K70%处理的水稻产量则平均降低了6.43%。与K100%相比,钾肥减量(K90%、K80%、K70%)能够显著增加水稻钾肥农学效率(15.51%~24.53%)、偏生产力(17.96%~25.40%)和钾素吸收利用率(17.53%~55.36%)(P<0.05)。当钾肥减量大于20%时,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与配方施肥相比(K100%),钾肥减量10%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但能够提高水稻钾素累积量;钾肥减量20%~30%会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稻钾素累积量,提高水稻钾素净累积量;钾肥减量10%~20%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可以增加钾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钾肥吸收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
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是我国一种著名的食药用真菌品种,国内外称之为"中华神菇".该研究对茶树菇的地域分布、研究简史及其近缘物种种质资源学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阶段制约我国茶树菇产业良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茶树菇遗传学研究和商业菌株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9.
早熟茴香不同节位花穗籽粒充实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早熟茴香采种田,选择株型、花期一致的植株50株挂牌标记,从开花后第12 d开始每隔7 d测定不同节位花穗籽粒千粒重(鲜、干)、籽粒长宽,分析籽粒发育动态。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期,但灌浆强弱不同。头穗花籽粒灌浆速度、强度、干物质积累量始终较二穗花籽粒强,灌浆峰期提早,为籽粒灌浆强势花穗。头穗花适宜采收期为其开花后38 d;二穗花籽粒适宜采收期为头穗花开花后46 d。  相似文献   
80.
为提高贵州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基于对贵州省12个乡镇188户扶贫对象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合调研情况,分析影响扶贫对象对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满意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住房面积等7个因素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5项评价指标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是否通生活用电等9个因素对5项评价指标无显著影响。建议从提高区域性经济水平、重视培育和激发扶贫对象自主脱贫能力、持续施行农业扶贫政策和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等方面做好后续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